2019年05月05日 17:58 大眾日報·新銳大眾
2019年是黨中央確定的“基層減負年”。減負,減負,自然要向最重的負擔開刀,“文山會!眴栴}首當其沖。
今年3月,在中辦印發(fā)的《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》中,專門就當前“層層發(fā)文、層層開會”的問題提出了治理措施。在此之前召開的全省“擔當作為、狠抓落實”工作動員大會就提出,將今年文件、會議精簡1/3以上。
近日,山東省委辦公廳印發(fā)了《關于精文簡會工作的十五條措施》(以下簡稱《措施》),對治理“文山會!眴栴}出臺了新舉措。
“文山會!笔莻老大難問題,無論是領導干部,還是普通群眾,都視之為“公敵”。曾發(fā)表在《半月談》上的一段縣直機關“一把手”的感受,引起了不少黨員干部的共鳴。文章說,縣里領導在市里參加完了會,回到縣里也要召開同類會議傳達貫徹精神,這是多年的慣例。記得有幾次,市里會議結束后,縣里因有其他事沒能及時開會貫徹落實,縣領導就受到了市里分管領導的嚴厲批評,言外之意:在你那里,我分管的這項工作不重要?所以,縣里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,只要上級開會,回來后一定會爭先恐后地開會發(fā)文,會議文件是否有用、有效先不說,起碼先賺個好態(tài)度。
為了“賺個好態(tài)度”,某些干部養(yǎng)成了光說不練的毛病,忙于“趕會”“發(fā)文”,甚至樂于這樣做。到頭來,“形象工程”催生了不少,政策落實卻是“雷聲大雨點小”。
實際上,“稿來稿去”和“開會陪會”使許多干部分身乏術,失去了基層調(diào)研的機會,長此以往,則消磨了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的熱情。
曾有人將“文山會!北茸鹘诸^的臭豆腐,聞起來臭,吃起來香。細想起來,這個比喻有些意思。說它臭,臭就臭在浪費精力、消磨時光,想干點事、干成點事都難。說它香,香就香在開會、發(fā)文就代表做了工作,表達了態(tài)度,體現(xiàn)了對工作的高度重視,領導問起來也好交差。因此,面對“文山會!,一些領導干部既厭惡痛恨,又心安理得。
一句話,這是病,得治!
為什么“文山會!眴栴}難治理?究其原因,一是沒有硬標準,二是沒有硬問責。從治病的角度講,《措施》找準病因,對癥下藥。
比如,哪些文件必須及時發(fā)?哪些文件一律不發(fā)?哪些文件不能重復發(fā)?《措施》第1條“提高文件政策含量”用363個字,列舉了5種情形,回答了上述問題。其中,還明確規(guī)定,部署全局性工作的不超過5000字,部署專項工作或具體任務的不超過3000字,確需超過的須經(jīng)省委主要領導同志批準。
對于會議的規(guī)定同樣詳細!洞胧返8條“提高會議質(zhì)量”提出,能開視頻會的,不集中開會;能小范圍解決問題的,不大范圍開會;能現(xiàn)場調(diào)查研究解決問題的,不召集人員開會;能一個會議解決問題的,不分別開會,不議而不決、反復開會;能接續(xù)召開的,不分開開會。
確保政策措施落實到位,《措施》規(guī)定,今后省委出臺的政策性文件,將一律逐條明確部門責任。做好文件實施后評估工作,對基層反映強烈的“空頭政策”“無效文件”,要倒查相關部門的責任。15條措施的落實情況,也被列入省委對中央八項規(guī)定精神落實情況督察的內(nèi)容。
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要求,各地也積極行動起來。濟寧市提倡“一小時”會議,政務報道減少1/3以上;棗莊規(guī)定市直部門主辦并以市委名義召開的全市性會議,原則上每年不超過1次;德州市夏津縣將宣傳、教育、政法3個全縣性會議“三會合一”,僅用1個半小時開完;東營市墾利區(qū)明確一般性工作會議,領導講話不超30分鐘,大會發(fā)言不超5分鐘……
會議少了,領導干部采用“四不兩直”方式(不發(fā)通知、不打招呼、不聽匯報、不用陪同接待、直奔基層、直插現(xiàn)場)調(diào)研的多了;文件少了,抽出時間學習研究的人多了。省領導以上率下,帶頭執(zhí)行規(guī)定,廣大黨員干部積極響應,認真履職盡責,全省會風文風發(fā)生明顯改變。
實踐證明,精簡會議文件,基層干部有決心、有辦法。同時,治理“文山會海”,決不能畢其功于一役,決不能有見好就收的念頭。相信只要我們持之以恒、久久為功,堅決落實措施要求,就沒有推不倒的“文山”、填不上的“會!。
|